康平县发现的契丹辽墓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时间:2020-01-24 13:00:07  阅读:8412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杜一帆0322

文 / 张少青

近几年来,铁岭市文物普查队,队所辖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作业,笔者有幸参加了这项作业。1980年,在康平县境内连续发现了十几处契丹、辽代墓葬。这些墓葬尽管大都已被损坏,但仍出土不少重要文物,是研讨契丹族和辽史可贵的材料。现将查询清楚与收拾过的墓葬,别离收拾如下:

一、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

1、成功乡

成功乡马莲屯墓群,1982年7月发现。墓群坐落康平县城北3公里处,南距康彰公路1公里,公路南1公里是西泡子;西、东与马莲屯村和修李窝堡村相距各约1公里。墓群北依拱起的沙岗,南向西泡子。

据查询,自1981年秋墓地辟为疆场以来,被掘毁的墓葬有20多座。其间有一座长方形砖室墓,出土瓷碗、铁环、剑、斧等器物。此外,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。在掘毁的墓葬中,出土文物有陶壶、罐等,惋惜皆被砸坏丢掉。1982年7月间,收拾两座墓葬,编号为M1、M2.

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,方向南偏西10°。地表为黑土层。厚0.70~0.80米,下为砂砾层。因为挖沙已将表土层除去,故墓葬开口已露出于沙层上。墓口长2.17、宽1.25米,北端较南端略宽。墓底距地表1.50米。墓圹用黑沙土夯实,厚5~6厘米,长方形墓坑,北端有头箱,用黑沙土墙相隔。墓底长1.65、宽0.54、高0.60、头箱长0.54厘米(图版拾贰:1,图6─1:M1)。头箱西侧置一堆羊骨,东侧置2件陶罐,已为挖沙工人取出。

该墓为单人葬,头北脚南,仰身直肢,面向东。左上肢关节处,放置两把小铁刀。骨架长1.63米,从骨盆特征来看应为女人。随葬品4件。其间,小陶罐2件,无缺。泥质灰陶,圆唇外卷,高领,口微外侈。广肩鼓腹,壁斜收。。假圈足,凹底有拉坯纹。1件有较粗的篦点纹(图版拾壹:6,图6—2:10,另1件有细密篦齿纹,足饰竖线纹(6-2:2)。小铁刀2件,残断。形制略异,1件斜峰,另1件翘锋(6-2:3/4)。锈蚀严峻,柄粘结木屑。

2、海州乡

海州乡墓群,在乡政府地址地西街。墓地偏西北约100米是海州乡医院,医院东50米是原生产队部,南邻乡民住所。墓地在黑土岗上,,乡民常用此处黑土筑墙、积肥,因此墓葬连续被发现。已查询收拾了3座墓葬。

M1为石筑方形单室墓,1980年4月发现。墓在原生产队部院内,乡民起马圈粪发现,其时挖毁。据查询,该墓为石筑,前圆后方,墓底铺石板,起券。墓室长约2.80、宽2.20、高约1.80米。单人葬,头北脚南。搜集到出土文物6件。其间,陶砚1件,泥质灰陶,圆体束腰,上部浅盘,盘面边际饰一周凹弦纹。盘中中部圆筒状水洗,水洗径约3.9厘米。圈足外撇。通高5.5、盘径15.5、足径16厘米(图版拾贰:2,图6-3:1)。陶壶1件,已残。泥质黑陶,圆唇外卷,口微外侈,束颈。溜肩鼓腹,腹下施篦齿纹,器壁较薄,底残损。肩部断面较厚,似器把开裂处。搜集的陶片中有残器把,陶质与之相同(图6-3:2)。马辔饰3件,有方形、盾形两种,均银质素面,中心有变形桃状孔(图6-3:3、4)。带卡1件,铜质鎏金,卡呈椭圆形,背三钉(图6-3:5)。鎏金铜饰件1件,残。一端呈椭圆形,整体呈环状,边际及中心起凸圆棱,棱上阴刻斜线纹。残长1.9、宽0.7、厚0.1~0.2厘米(图6-3:6)。还有一些碎小的白瓷残片,无法辨认器形。

M2为砖筑长方形单室墓,坐落M1西50米处。1980年4月,海州乡医院员工挖壕时发现。墓葬在医院内西侧。据医院员工介绍,该墓为砖筑长方形墓室,内置小孩骨架一具,头北脚南。头部与脚部各放置1件陶壶。查询时见有砖墓,标准为32×12×4厘米,搜集陶壶2件,器形略异,均泥质灰陶,圆唇外卷,口微外侈。溜肩圆腹,壁斜收。凹底有拉坯纹。腹下施较疏稀的篦齿纹,1件底较大,出土头部(图6-3:8),1件底小,出土脚部(图版拾贰:5,图6-3:7)。

M3为砖筑方形单室墓,1985年8月27日,乡民取土发现,在M1南约15米处。1986年4月被发掘,同年5月16日,文物复查时对该墓做了收拾。

该墓为青砖(有的砖呈土赤色)平卧垒砌,至第十层迭涩起券。墓底铺8行青砖,西侧略高,可能是尸床。墓底平面略呈梯形(图6-4)。墓门开在东壁中心,至10层用两块砖做“入”字形为门上槛,两边壁砖笔直为门边,用斜或平卧砖封堵墓门。墓门高0.72、宽0.65米。墓砖标准为32×16×5;30×16×5厘米两种。

该墓为单人葬,骨架已搁置墓坑以外,葬式不清。搜集1件陶壶,陶质、形制与M2出土陶壶大体相同。由肩下饰螺旋纹绕状篦齿纹,不甚规矩。高25.2、口径9.3、腹径19、底径10厘米(图版拾贰:6,图6-3:9)。

在M3北5米左右发现用陶罐盛骨灰葬6个,均被掘毁。1985年8月发现3个,搜集2件双耳陶罐,1件瓷碟。1986年4月亦发现3个,搜集1件陶罐,并收集一些被砸碎的陶罐、瓷碟残片,及未烧尽的人骨。据查询,3件陶罐做三角形摆放,距离1.5米。发现瓷碟盖在陶罐上,内盛骨灰。搜集的3件陶罐,形制相同,唯口沿宽窄大小不一。均泥质灰陶,圆唇外卷,溜肩圆腹,斜壁,平底有拉坯纹。肩上有相对称的桥状双耳,耳面用竖线相隔呈对耳状。腹上钻圆孔或长孔(图版拾贰:4,图6-3:11,12)。瓷碟1件,瓷胎呈淡黄褐色,圆唇敞口,上壁微内弧,内壁施凹弦纹一周,腹下圆收。圈足底微外凸。饰乳白秞,泛黄,呈冰裂状,外秞不及底,蜡泪显着。底有4个钉痕。高4.3、口径13.3、底径6.2厘米(图6-3:10)。

沈阳窝堡墓葬,沈阳窝堡墓葬属海州乡育林村的天然屯,坐落海州乡政府地址地偏西北10公里。1979年7月16日,乡民在沈阳窝堡南3.5公里的沙丘中(地名茨榆坨)栽树挖坑时发现该墓。其时将墓钉掘毁,并取出随葬品。笔者对该墓进行了查询,墓室用天然石块垒砌,为石筑方形单室墓,墓底铺石板,墓门开在东壁。墓室长2.2、宽2、存高2米。在地上上见有几块碎骨。搜集1件陶壶,口残,可恢复。泥质灰陶,圆唇盘口式,束颈溜肩,圆腹斜收,凹底有拉坯纹,素面。高30.7、口径10、腹径18、底径10.2厘米(图版拾贰:7,图6-3:13)。

3、沙金台

(1)万宝营子墓葬,1985年5月间发现。西一棵树村万宝营子,坐落沙金台乡地址地上西北5公里处,四面环山。墓葬在北山南坡下,刘义家房后30余米处。墓东侧是一处辽代修建遗址。

据刘义介绍,墓用直立石板做的墓室,底铺石板,顶用石板叠涩篷盖。所用石板,略作加工,呈长方形,为30×15×8厘米。墓的方向320度。单人葬,头北脚南。墓室左上角放置1件白瓷大碗,骨架肩部、脚下各放置1件陶壶。搜集文物3件。白瓷大碗1件,残,可恢复。粗瓷胎呈粉褐色。圆唇外凸敞口,斜壁微内弧,腹下圆收,圈足。饰乳白釉,泛青,外秞不及底,有蜡泪状,内底有4支钉痕。高7.7、口径22、足高0.4、足径7.7厘米(图6-5:3.)陶壶2件。均泥质灰陶,圆唇外卷,口微侈。长颈,广肩凸折,鼓腹,假圈足,凹底有拉坯纹。腹下饰篦齿纹,呈螺旋式环绕状(图6-5:1、2)。

(2)马架子墓葬,1980年8月间发现,马架子属嘎土窝堡村,坐落沙金台乡地址地西南5.5公里。墓葬在马架子北1公里处沙丘中,地上掩盖树木及蓬蒿杂草。农人陈玉和于此放牧发现该墓。发现时墓已被损坏。文明站长崔文同志得知后,到现场作了收拾,拣拾5件随葬品,之后笔者又进行了查询收拾,并发现邻近亦有石块,但未深化作业,尚不能定为墓群。

该墓为石筑方形单室墓,墓顶形制不清。墓底铺石板,墓门开在东壁。方向南偏东13度。墓长2.2、宽2、存高1.7米。墓门呈梯形,高0.90、底宽0.50、顶宽0.25米。单人葬,打乱严峻,头骨在墓门处,葬式不清。随葬品5件:铁刀2件,1件用废刀改制,身宽短,直背直刃,斜尖锋;另一件残,直背直刃长身,尖锋微翘。通身粘结木屑,原当有刀鞘(图6-5:6、7)。铁簇2件,锈蚀严峻,均残。似两两翼镞,有铤,断面呈菱形。残长4.4、宽1.5厘米(图6-5:5)。陶壶1件,已残。泥质灰陶,圆唇外卷,口微外侈,束颈溜肩,圆腹斜壁,凹底有拉坯纹,腹下施篦齿纹,呈螺旋式环绕状。高约19.4、口径5.4、腹径13、底径6.7、壁厚0.3厘米(图6-5:4)

(3)克宝窝堡墓葬,1980年7月发现。克宝窝堡坐落沙金台乡地址地西南4.5公里,地处丘陵,村西环岗,岗下台地即墓葬处。彰武县农人于此挖火石,掘毁3座墓葬,笔者闻讯前往,见墓葬损坏严峻,收拾1座。

该墓葬为土坑木棺葬,长0.90、宽0.60、存高0.50米,偏东南向。单人葬,骨架被掘出,葬式不清。墓坑边际及墓底周围粘结卷头铁钉,出土36枚。未见木棺痕迹,但出土铁钉数量较多,揣度当有木棺。墓底南端东侧有5件矛式铁簇,分3行摆放。在该墓4米处,亦有座同式墓葬,损坏严峻,于邻近拣拾1把铁剪。所搜集的马蹬、铜镯,不知出土哪一座墓葬,但均为该墓葬出土遗物,同时介绍如下:

矛式铁簇5件,长10~9.2、宽1.6~1.5厘米(图6-5:13、14)。卷头铁钉36件,方锥体,大小不一,长6.8~9.1厘米(图6-5:9、10)。铁剪刀1件,与现代剪刀类似。通长27、剪身最宽2厘米(图6-5:12)。铁马蹬1件,通身成桃形,上端扁平作长方形孔鼻。方体圆棱柱链接踏板,踏板两头略窄,两边边际下卷,板面微向上拱起。通高13、宽13、踏板最宽5厘米(图6-5:11)。铜镯1副,已残。铜质鎏金,用扁长条铜片制造,两头弧圆,面刻阴线纹,似龙头状。打开长17、宽0.5、厚0.1~0.2厘米(图6-5:8)。

4、其异乡

(1)方家屯乡后旧门墓葬,为鼓形陶罐盛骨灰葬。1980年5月,文物普查时,搜集1件鼓形陶罐,早年出土。据查询,出土地址不能确指,原盖破碎,已被丢掉,内盛骨灰。陶罐为泥质灰陶,素面,圆唇,子母口圆腹,平底有拉坯纹,通体呈鼓形。高18.5、口径36.5、腹径30厘米(图6-6:2)。

(2)杨柳屯乡泥马窝堡墓葬,为鼓形陶罐盛骨灰葬。1980年春文物普查时,搜集1件鼓形陶罐。。据查询,发现时内盛骨灰,出土泥马窝堡北大沟中。1980年今后,笔者对该墓地曾做过3次查询。泥马窝堡处于两岗之间,村北山岗呈半环形地形,经终年雨水冲刷已成为大沟。在大沟断崖上见有土坑墓圹,邻近有罐、壶等陶器残片。因为天然损坏严峻,加上作业不行深化,现在难以阐明该墓地的墓葬情况。搜集的鼓形陶罐,泥质灰陶,通身施篦齿纹,有盖(图版拾壹:5)。现存铁岭市博物馆。

(3)东升乡王家窝堡墓葬,1985年秋,农人唐军学家起猪圈粪发现人骨,1986年4月,唐家倒粪时。在发现人骨处出土铜镜等遗物,当即取出并报告了乡政府。笔者闻讯后作了查询。

该墓坐落东升乡政府地址地北1公里王家窝堡。王家窝堡座落在两道漫岗之间,墓葬在西侧山岗北部东坡,唐学军家门前、猪圈东侧。墓葬悉数被掘毁。墓制、葬式不清。搜集文物10件.铜镜1件,红铜制造,背分两组斑纹,为浮雕式。中心象形桥状鼻钮,周围饰四兽与葡萄纹,。边际凸起较高,缘上施不规矩连珠纹,衔接不清。直径9.5、缘高0.8厘米(图6-6:1)。勾形银耳饰1副,其间1件残断。用银条制成,两头较细,无纹饰(图6-6:5)。玉石球1件,磨制,呈黄绿色,径1.3厘米(图6-6:8)。铜钱2枚,崇宁通宝锈蚀严峻,残碎,钱文不清(图6-6:7)。崇宁重宝无缺,径3.3、孔径0.9厘米。铜饰件3件,均残,用铜片模压制造,可能是头饰或带饰残片(图6-6:3、4、6.)

二、对这批墓葬的知道

上述遍地墓葬,均为小型墓,且多被损坏,因此对这批零星的材料,一向未引起注重。笔者参加了契丹民族史评论会,受到了启迪,感到这批墓葬材料很重要,才将这批材料进行了收拾。因为这批墓葬,未出土有清晰编年的遗物,因此确实难断代。笔者试经过墓制、器物类比,提出对这批墓葬的观点,以供研讨。

1、关于墓制

这批墓葬按墓制可分为6种:(1)陶罐盛骨灰葬,按葬具形制分两类:一是鼓形陶罐盛骨灰葬,如马莲屯墓群中鼓形陶罐盛骨灰葬,及后旧门、泥马窝堡鼓形陶罐盛骨灰葬。二是双耳陶罐盛骨灰葬,如海州墓群中双耳陶罐盛骨灰葬。(2)长方形竖穴土坑墓,带有头箱的墓葬,如马莲屯M1、M2。(3)石板墓,如万宝营子墓葬。(4)方形石室墓,如沈阳窝堡墓葬、海州乡M1、马架子墓葬。(5)方形与长方形砖室墓,如海州乡M2、M3.(6)土坑木棺,墓,如克宝窝堡墓葬。

2、关于墓葬的时代

关于这批墓葬时代的评论,笔者按墓制分述如下:

陶罐盛骨灰葬,在辽北区域发现的不多,现在仅见于康平区域。马莲屯的鼓形罐与泥马窝堡、后旧门所搜集的鼓形陶罐相比较,虽形制相同,但陶质、饰纹特色有所区别。就总的特色来看,均具有契丹前期文明特征。马莲屯鼓形陶罐内所盛碎骨块小而多呈粉末状,然后旧门等陶罐内却却盛装骨灰,这可能是因为火化程度不同所形成的。当归于同一类型墓葬。《契丹国志》记:“契丹国在库莫奚东,唐所谓黑水靺鞨者,今其地也。有七十二部落,不相统制,好为寇盗。爸爸妈妈死而悲哭者,认为不壮,但以其尸置于树上,经三年后,乃收其骨而焚之”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辽墓中发现过用陶罐盛骨灰的葬俗。康平地处东、西辽河合流处,在辽河西岸,当是契丹民族的活动区域。因此,这种鼓形陶罐盛骨灰葬,当是契丹民族较为原始的一种丧葬制俗。

双耳陶罐盛骨灰葬,因海州墓群中出土的瓷碟属定窑瓷器,是辽代很常见的器物。据此这类葬俗比鼓形陶罐盛骨灰葬要晚。

带头箱的长方形土坑墓,在发现的辽墓中没有见,则与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中M1很类似。老河深M1为木棺,而马莲屯M1、M2用黑沙土做墓圹,出土文物不相同。马莲屯出土的器物具有契丹文明特色,随葬羊骨也反映了契丹的日子风俗。因此,这种墓葬当是契丹民族的墓葬,不是鲜卑墓。老河深中层鲜卑墓葬所在前史时代,“约相当于东汉初期或略晚”。据此,带头箱的长方形土坑墓的时代不会太晚,与老深河中层墓葬时代大体相当或晚些。

石板墓,已是发现的辽墓中罕见的形制,与向阳单家店墓制大体类似,唯出土物不同,万宝营子墓出土陶罐是辽墓中未见的器形,与马莲屯M1、M2的陶罐类似,阐明两者有一起的文明特色。与陶壶共存的白瓷大碗,具有定窑前期产品特征。因此,这种墓约当隋唐之际或偏早。

方形石墓室,也不多见。沈阳窝堡墓出土盘口陶壶,与向阳十二台子墓出土陶壶类似,据此该墓时代要早,上限可至十六国时期。海州乡M1出土的陶砚,在所发现的契丹、辽代器物中很罕见,而银饰马辔饰则是契丹民族所常见的马具。其墓室形制与康平后刘东屯墓制类似。然后刘东屯墓出土的盘口陶壶、白瓷环梁圆身鸡冠壶、鱼形金耳饰等器物,是契丹民族典型器物。海州乡M1的时代与后刘东屯墓大体相当或偏晚。

砖室墓,海州乡M2、M3出土陶壶,为契丹民族墓葬所常见的器形,与内蒙古哲里木盟契丹墓葬遗物根本类似,但海州乡M2、M3中不见敞口羼云母陶罐。按篦齿纹陶壶的演化,这种墓制的时代约当唐代中晚期。

土坑木棺墓,因为沙金台克宝窝堡墓葬出土的马蹬是辽代晚期的形制,鎏金铜镯虽不常见,而鎏金铜器在辽墓中常有发现,因此揣度这种墓当是辽代晚期的墓葬。

王家窝堡墓葬,墓制葬式均不清楚。出土铜镜为仿唐镜。勾形银耳饰与元代勾形金耳饰相同。因此这座墓的时代。现在尚难确指。

综上所述,在辽宁康平境内所发现的这批墓葬,反映了契丹、辽代时期的文明、经济情况,不失为研讨契丹、辽史的什物材料。因为这批墓葬的发现,证明了地处辽河西岸的康平、在隋唐曾经,上限可至十六国时期或更早些,便是契丹民族游牧生息的当地。

笔者水平有限,对这些墓葬的知道不免过错,请专家学者、同行师友赐教是幸。

原载《北方文物》1988.4